为什么要为“老年痴呆”更名?
济医院神经内科副主任徐群说,老年性痴呆或老年期痴呆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描述性称谓。在专科医生心目中,绝大多数人所指的老年痴呆就是“阿尔茨海默病”,由大脑退行性病变异常加快引起。由于老年痴呆是个俗称,因而有很多混淆因素,歧义很多。无论治疗、研究还是对公众宣教,都要费很多不必要的口舌,容易引起困扰。更关键的是,“痴呆”带有一定贬义色彩,患者因此有“病耻感”、自卑心理,讳疾忌医,逃避就诊、治疗,使病情不断加重,不利于早发现早干预。
近年来,国内要求为老年痴呆更名的呼声越来越高。有人建议更名为失忆症,有人建议改称脑退化症。我国台湾地区将此症命名为老人失智症,在日本被称为认知症。徐群认为,命名为失忆、脑退化或失智等,固然去除了“痴呆”的贬义,但在科学严谨方面依然有缺陷。阿尔茨海默病这个专名,限定清晰,外延明确,易于医患沟通和诊治。至于有点拗口难记,专家表示随着使用度不断提高,并不会构成真正的障碍。如帕金森病也是直译,过去国内曾称“抖抖病”,规范使用后已为广大医患接受。
卫生部赞央视为“老年痴呆”正名
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于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推出大型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呼吁关爱全国一千万痴呆老人群体,为“痴呆”正名,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10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对此表示,中央电视台的这次新闻公益行动,是一个很好的科学普及行动。相信有专业机构的努力,有社会舆论的推动,中华医学会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专家们,一定会本着科学的和人文的精神,按照既定的工作程序,对于“老年痴呆”这一疾病名称的更名进行严格的审定。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1.78亿老年人口中,目前已知的就有一千万老年人患有老年痴呆症,也就是国际上通称的阿尔茨海默病。央视新闻中心于9月21日“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推出大型新闻公益行动“我的父亲母亲”,呼吁关爱全国一千万痴呆老人群体,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媒体呼吁为老年痴呆症正名消除歧视
在我国,阿尔茨海默病被称为“老年痴呆症”,患病人群约1000万,平均每年有30万新发病例。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I)发表的最新报告,是全球性调查,调查设计涉及50多个国家,包括2500名患者及其家庭照料者。
调查显示,近四分之一的痴呆患者会隐瞒或者掩饰被诊断为痴呆,主要原因是耻感和遭遇歧视。40%的痴呆患者指出在日常生活中会受到排斥。有60%的痴呆患者表示,他们被诊断为痴呆后,最可能疏远或者失去联系的是朋友,其次是家人。
社会主流关注此病起步晚
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第六医院)记忆中心副主任王华丽说,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关注,我国已经列入了国家精神卫生规划,但还需要很多细则来体现对这个疾病的关注和推动。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老年痴呆及相关专业疾病委员会是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的成员组织。“我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这方面了,但路还要走很长,毕竟主流关注这个疾病的起步还是晚。”
故事:错过和父亲最后的交流
杨继红从事媒体工作,当她的父亲变“糊涂”时,家人并不知道,这位老人生病了。
杨继红说,父亲的手会颤抖,头会摇晃,会不停地问同一个问题。他曾经走着走着不知道回家了,穿过一片树林,走到荒凉的铁路那边,回来以后跟全家人说,见到了表哥表嫂,其实这两人早在“文革”时就去世了。他说“他们还请我吃饭,他们给我烙饼。”然后从兜里掏出来几块小石头。
老人总是会做一些奇怪的行为,孩子们开始躲着爷爷,杨继红的母亲也对老伴的一些行为不理解,甚至生气。
父亲患了“阿尔茨海默症”。“我错过了父亲人生中最后的理性阶段,我非常揪心,我们对这个疾病缺乏认知,使得父亲最后的人生孤单而凄凉。”杨继红说,如果当时知道这是一种病,家人就不会错过跟老人最后的情感交流的机会。在那个阶段,他们本可以给他人生中最温暖的东西:亲人的理解和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