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县三湘福星园老年公寓正式开院啦,欢迎老年朋友们入住!
现在位置:首页>信息详情> 株洲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打造幸福株洲问题研究


株洲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与打造幸福株洲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2/8/23]  阅读:2496
分享到:

株洲市人口老龄化进程与

打造幸福株洲问题研究

撰稿  吕广萍

 

    “十二五”时期,民生、和谐、幸福不但成为热词,更成为政策层面上下一致的选择。如何破题?本市相应制定了“民生优先的发展战略,建设幸福株洲”五年行动纲要,提出了工业新城未来“幸福株洲6+1” 的构想。要实现期盼的美景,关注和化解长寿风险、保障老年人享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对于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造幸福株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标准与株洲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

    1、人口老龄化定义。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老龄化有宏观和微观两层含义。宏观层面是指人口群体的老化,微观层面是指组成人口的个体人的老化。人口老龄化作为人口统计学的一个概念,强调人群的老化,而不是个体的老化。个体的老化是单向的,不可逆转的,而人口老龄化则是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相对比例的变化,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逆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论是老化还是年轻化,都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换言之,存在老年人口问题不一定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存在人口老龄化问题则一定存在老年人口问题。

    2、人口老龄化界定的标准。根据反映人口年龄构成的一定指标,对人口年龄结构类型的划分,有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基本类型,划分标准未完全统一,在实际使用中,广泛使用的是联合国的划分方法(见表1)。1982年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上提出以60岁为老年期的开始年龄,其划分指标主要有老年系数、少年儿童系数、老年比和年龄中位数。年龄结构标准界定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人口超过10%,其人口类型便称为“老年型”。本文研究也以此为依据进行衡量。

表1 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国际标准

标准

指标

国际标准

年轻型

成年型

老年型

0-14岁人口比重

40%以下

30-40%

30%以下

60岁以上人口比重

7%以下

7-10%

10%以上

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

4%以下

4-7%

7%以上

老少比

15%以下

15-30%

30%以上

年龄中位数

20岁以下

20-30岁

30岁以上

 

 

 

 

 

 

 

 

   3、株洲市人口老龄化发展进程。株洲建市以来,经历了死亡率大幅度下降和三次出生高峰。1953年和1964年第一、第二次人口普查时,工业新城经历了一个年轻化的过程,为21世纪临近的老龄化社会蓄积了潜在的能量。从20世纪70年代起出生率开始下降,基本实现了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不断延长。从而使人口年龄结构逐渐从年轻型向成年型转化。到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 人口年龄结构已初步进入成年型, 到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年龄结构完成了向成年型转化的全过程,开始向老年型过渡。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进入老年型社会。到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表2: 人口数据结构对比

指标名称

少儿人口

比重

老年人口比重

年龄中位数

人口类型

三普(1982年)

32.5

7.2

27

成年型

四普(1990年)

27.5

8.6

30

成年型

五普(2000年)

20.51

11.6

34

老年型

六普(2010年)

15.1

14.2

38

老年型

    二、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的特点

    1、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株洲建市60年来,特别是70年代以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持续低出生率,使不少家庭呈现“四二一”代际结构,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已大大超过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从1990年到2010年,全市人口总量由347.6万人增加到385.7万人,增加38.1万人,年均增长0.52%。人口普查资料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就从1990年的29.78万人,到2010年的54.74万人,增加24.96万人,年均增长3.1%,超过全市人口的增长速度近5倍。2011年抽样调查结果显示,60岁及以上老年人人口达到57万人,比上年增长4.1 %。

表3:全市人口近年变动情况

指标名称

  四普(1990年)

  五普(2000年)

   六普(2010年)

年均增长(%)

抽样调查(2011年)

比上年(%)

总人口(万人)

347.57

358.18

385.71

0.52

388.08

0.6

#60岁以上

29.78

41.63

54.74

3.1

   57

 4.1

老年化系数

8.57

11.62

14.19

年均提高0.28

 14.69

提高0.5

    2、长寿时代正快步走来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上人们生育观念变化,低出生率与低死亡率并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正在逐步延长,高龄化进一步加速。在总人口中,年轻人口的比例逐渐下降,老年人口的比例逐渐上升,老年人预期寿命已由建国初期的35.79岁提高到现在的75.81岁。全市老年人平均预期寿命已经超过72岁,进入长寿时代。根据人口学原理,一般认为60-69岁为低龄老年人口,70-79为中龄老年人口,80岁以上为高龄老年人口。2010年“六普”结果显示,全市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接近30万人,占老年人口的54.2%,比2000年比重下降6个百分点;70-79岁中龄老年人口18.8万人,占老年人口比重为34.3%;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达6.3万人,占全市老年人口的11.6%,中龄和高龄老年人口比重均分别提升了3个百分点,人口老龄化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常态。

表4:全市老年人口年龄结构情况

年龄组(岁)

2000年人口普查

2010年人口普查

2010年比2000年增加

 人数(人)

%

人数(人)

%

人数(人)

合计

416300

100

547370

100

131070

  60-69

251075

60.31

296527

54.17

45452

  70-79

129598

31.13

187591

34.27

57993

  80-100

35627

8.56

63252

11.56

27625

其中:100岁及以上

18

-

83

0.02

65

   3、老年人口发展农村高于城镇

    从老龄人口分布情况看,全市城乡范围内人口老龄化的格局基本形成,真正跨入“老年型”社会门槛,且县区人口老龄化步伐明显快于城市。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全市老龄化系数平均为14.2%,老龄化系数最高三甲都在县区,其中株洲县老龄化系数为17.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6个百分点;其次攸县为15.6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三是醴陵市为14.91%,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71个百分点(表5)。从人口年龄段分布情况看,县区老年人口本身也在老化。在60及60岁以上者当中,增长最快的人口是最老的老人,目前,该年龄段人数在以每年3.9%的速度增长。

表5:各县市区老年人口分布密度情况

指标名称

荷塘

芦淞

石峰

天元

株洲县

攸县

茶陵

炎陵

醴陵

总计(人)

309060

247518

283179

215392

383598

693458

575436

202071

947387

 60岁以上合计

37196

33835

41944

22285

68128

108236

68496

26018

141232

  60-64

13070

10651

13987

8204

22553

36647

23309

8497

47160

  65-69

8432

7430

9571

5059

14470

20671

12568

5954

28294

  70-74

7752

8117

9282

4281

13202

22732

14973

5074

26756

  75-79

4665

4624

5075

2647

9347

15573

10009

3250

20232

  80-84

2180

2036

2510

1364

5525

8765

5076

2075

12190

  85-89

790

731

1069

575

2322

3047

2002

876

5008

  90-94

210

179

324

128

590

673

481

237

1306

  95-99

85

60

113

25

112

124

75

53

253

100岁及以上

12

7

13

2

7

4

3

2

33

老化系数

12.04

13.67

14.81

10.35

17.76

15.61

11.90

12.88

14.91

    5、老年人口抚养比逐年增加

老年人口抚养比是指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数中老年部分对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用以表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要负担多少名老年人。老年人口抚养比是从经济角度反映人口老化社会后果的指标之一。也称为老龄人口抚养系数,简称老年系数。即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15~59岁人口比例。从表6可以看出,全市老年抚养比从1990年13.41%上升到2010年的20.1%。未来十年也将呈增加的趋势,而少儿抚养比呈下降趋势。随着老年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和老龄化进程的发展,全市老年抚养比将进一步提高。伴随着老年抚养比提高的是,全市家庭户平均人数却在下降。由1990年的家庭户平均每户3.85人,减少到2010年的3.35人。家庭的小型化,预示着家庭的养老功能将会削弱,空巢老人日益增多。

表6:全市四普、五普、六普人口抚养比及家庭户平均人数

 单位:%、人

 年份

  人口抚养比

家庭户平均

 总抚养比

少儿抚养比

老年抚养比

 每户人数

1990

56.47

43.06

13.41

3.85

2000

47.36

30.23

17.13

3.44

2010

41.5

21.4

20.1

3.35

    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取得初步成效

为积极应对人口结构的变化,市委、市政府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的位置,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逐渐向社会薄弱环节倾斜。在财政资金安排上,全市实行“三个优先” 。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株洲市城区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实施办法》、《株洲市老年教育“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关于大力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等文件,在促进老龄事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逐步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1、从养老保险方面看。实施“三个优先”使株洲建立了多层次养老保障,覆盖范围逐渐扩大。从2011年7月启动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逐步实施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两项制度全覆盖工作,全市基础养老金标准人均每月55.5元,虽然标准不高,但解决了“从无到有”的问题。在两项制度的汇集覆盖之下,全市有70.1万人建立了个人账户,养老金全部实行了社会化发放,发放率100%,实现老有所养的梦想。值得关注的是,2005年以来根据有关政策,全市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已连续八次调整。调整后,全市企业退休人员人均退休金达到1404元/月,其中市本级企业退休人员人均退休金达到1603元/月,全市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 17.2万人从中受益。

    2、从医疗保障水平看。实施“三个优先”使株洲在城乡社保、民生社保、和谐社保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实现了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全覆盖。全面启动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将家庭病床及康复治疗费用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逐步形成了“首诊在社区,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格局。全市城镇职工医保和城镇居民医保平均统筹基金支付比例分别从医改前(2008年)的75%、39.8%提高到85%、70.3%;老年居民和非从业居民从5万元提高到10万元。目前,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75.26万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17%,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6.7%,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二)逐步构建优待服务体系

    1、从敬老优待工作看。实施“三个优先”使全市老龄人享有各种优待服务。其对象为本市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重点为农村“五保”老人、城镇“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法定赡养人和抚养人)老人、城乡低保老人、城乡贫困老人和70周岁以上高龄老人,其中城市公共交通对过去年满70岁老人办理《老年人优待证》的政策,放宽到65周岁办理。全市对82名百岁老人,每月都能按时领取到300元长寿保健生活补贴。并规定在没有执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的县市区,2011年向90周岁以上高龄老年人每人每月发放不低于60元的高龄生活补贴政策,让近6000名老年人受益。各风景名胜区及公益性文化设施等收取门票的,也享有优惠,其中60—69岁老年人实行半价, 70岁及以上老年人实行全免。民政、卫生、交通、体育、司法等部门各项惠老政策得到落实。

    2、从社会救助工作看。实施“三个优先”使全市的城乡救助体系日臻完善。目前,全市城乡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总覆盖面达20余万人,其中农村五保供养对象2.1万人,集中供养对象0.6万人,集中供养率达到28%,分散供养对象1.5万人。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超过3960元,分散供养标准年人均超过2000元。全市城镇低保月均保障对象8.68万人,月人均补差205元,其中城市4区和云龙示范区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330元,月人均补差220元;全市农村低保月均保障对象10.5万人,月人均补差达到68元。在全省率先推行市区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统筹并轨,实行城乡低保一体化,从2011年7月1日起,市区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提高到100元。建立物价补贴与联动机制,协调市物价局报请市政府同意,决定安排价格调节基金300万元用于低收入群体价格临时补贴。今年石峰区两社区慈善超市开业,贫困残疾人、困难低保户、大病特困人员等低保户每月可免费领取200元生活必需品,开创了全市先河。

   (三)逐步构建老龄工作体系

    1、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政府主导,表现在服务规模的逐步扩大和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推动社会与经济同步增长。围绕“保增速、保提质、保民生”总体要求,全面建设“四个株洲”,让全市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推进发展与增进福祉完美的统一,老年福利服务中心示范建设逐步加快。全市共有省级示范点6个,投入资金26.3万元;市级示范点12个,投入资金24万元;各县市区共投入配套资金104 万元。养老事业投入由单一的政府投入为主向政府主导、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转变。目前,全市编制登记和民政登记注册养老机构146家,床位7197个,老年活动中心(室)966个,老年医院7家,床位290张;老年临关怀医院3家,床位100张。新建扩建的株洲县和茶陵县敬老院,其中茶陵院即将交付使用。石峰区井堪社区在市、区、街道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和辖区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开展以社区居家养老为基础、机构养老为依托的服务试点,开辟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新路。

   2、组织社会参与。落实“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工作方针,株洲晚报义工联合会至成立以来,已发展团队组织32个,注册个人义工612人。参与人员职业覆盖了学生、教师、医务人员、企业员工、公务员、司机、社区工作人员、法律工作者等各行各业的人才。每年组织各类敬老活动50多次,与困难老人家庭结队帮扶,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籍和基础保健等服务。各县市区卫生部门组织医护人员每年为本县市区百岁老人做一次免费体检。在老年人服务网点为生活不能自理的“三无”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孤寡老人和无子女残疾老人,按每人每月20元标准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市本级要按照老年人数每人每年2元、县市区按照所辖老年人数每人每年3元标准逐年筹措老年事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特困老人救助基金。为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举办了全市十大寿星评选表彰活动。

   3、发挥协会作用。老年协会作为老年人自己的组织,在其成立的组织机制上体现了群众性、广泛性、自治性,得到老年人的普遍认可和参与。开展的各种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动,丰富了离退休人员的精神生活,成为老年人为社会“再作贡献”的大舞台,也成为党和政府关心团结和凝聚各特殊群体的桥梁和纽带。目前,全市农村、社区有老年人协会1416个,全市有近24万名老年人在参政议政、商贸流通、城管治安、特别是文化建设等领域奉献余热,形成了以老龄办、老干局、老年协会、老体协、老科协、老年大学为代表的老年人组织网络。越来越多的老年人通过协会平台,积极投身到社会活动中,结识新朋友,增添新活力,在人际交往、学习运动中继续实现自我价值。全市鼓励社会力量赞助支持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建立株洲市老年教育发展基金。现在老年学校已发展到248个,在校学生达4.2万人。

    四、建设幸福株洲,老龄人口幸福是重点

    1、幸福的本质内涵。何谓幸福?首先借鉴伦理学领域中关于幸福的解释:在孙英的《幸福论》中定义为:幸福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得到实现的快乐的心理体验,是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某种完满的快乐的心理体验。从伦理学解释只有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谈得上是幸福,一个人的幸福感从本质上可以说就是其生存和发展过程中的追求和需要的满足程度,主要受人的生存和发展因素的影响。我们可以将影响人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满足程度作为指标来测度主观幸福感。目前,国内推出一套幸福指标体系,认为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是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个人社会阶层、个人生存状况和改善预期及其实现度。

   2、幸福城市的标签。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首次对294个城市进行了幸福感排名,让外界意外的是,并不被人们看好的河北石家庄市荣登榜首。幸福指数的排行榜给我们的启示:“幸福”的城市既不靠其地理位置优越、行政级别高,更不靠其规模大和名气大。“幸福”虽是一种主观认知和认同,但社会物质条件和文明进步依然是基础。 

目前,公认的世界上最幸福的城市有丹麦的奥胡斯市、新加坡、美国的圣路易斯奥比斯波市、墨西哥的蒙特雷市。虽然4座城市风格迥异,但上至富豪,下至平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都认为自己很幸福。因此研究学者认为,最幸福的城市,要具备以下关键因素:宽容、安全、地位平等、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准高。这些关键词,成为了幸福城市的鲜明的标签。

    3、在构筑幸福实践中找差距。2012年中国最幸福城市排行榜中,株洲意外落选100名行列,从株洲经济等硬实力指标排名,其软实力“短板”再次显现。对于城市的考量,理性的数据让我们反思:全市居民的认同感不乐观,主要有制度和保障体系中存在的影响,对物质生活条件还抱有较高的期待。主观幸福并不是空中楼阁,支撑主观幸福的基础必须是客观的。在构筑幸福的实践中,必须抛开功利和虚荣,通过具体工作的落实,打造客观幸福的载体。目前全市正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步伐,提出要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宜居城市、文化城市……等等,其根本的目地就是缩短与幸福的差距,让经济发展的成果惠及最广大的民众;让老一辈创业者能够受到优抚和尊敬;让人们真正从内心生发出一种对这个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设一个令人向往的幸福之城。

    4、实现老人群体的幸福是重点。全市人口老龄化相对超前于经济社会的现代化,是在人均收入较低、综合实力有限、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健全的条件下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口现状的特殊性决定了全市老龄化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梳理全市人口老龄化存在的问题,采取符合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对策,无疑是积极面对这一重大社会现象的关键所在。以笔者之见,实现老人主观幸福感是所有措施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采取相关措施,实现长寿、健康与经济的协调同一,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老龄化社会,无疑契合了构建幸福城市的政治走向和以人为本的时代理念。

    五、人口老龄化对建设幸福株洲的影响

经历了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社会正处于一个利益调整期、矛盾凸显期,人口老龄化造成社会福利负担加重,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不高,多头机构管理效率较低,老年人享受社会公共服务相对较少,老年服务业仍然滞后,监管还比较薄弱等等,这些问题都将对本市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影响。

   1、保障之困,养老保障问题显现。老龄化的社会负担主要取决于社会保障状况。西方老龄化时已是高福利社会,社会保障一般占GDP比重在25%左右,而中国目前仅6%。目前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虽然已经全覆盖,但参保范围、保障水平还有待提高。随着全市老龄化步伐加快,社保基金支付压力与日俱增,每年企业养老保险基金静态缺口约12亿元。由于医保监管能力不足,定点医疗机构过度服务、违规骗保现象屡禁不止,基金流失严重,职工医保统筹基金出现了当期亏损。新的《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后,待遇标准提高,支付项目增加,认定范围扩大,基金支出大大增加,收支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医疗保险全面实行市级统筹和医疗费用即时结算协调难度大。特别针对是农民的保障作用十分有限,农民“因病致贫”现象时有发生。

    2、发展之困,养老产业在缓慢前行。现有的社会养老的模式,根本满足不了现实需求。由于多种因素,养老产业发展还不乐观。主要体现在老龄事业经费不足,还没有建立长效增长机制,个别地方优待政策落实难,已经有的政策不断遭到挑战。居家养老要推行政府买单、市场运作机制还存在许多困难。目前,全市老龄产业虽已开始涉足养老服务、医疗保健、旅游等诸多领域,但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企业主导的各种机构,依然处于浅尝辄止的试水状态,养老机构呈现“三低”状况,尚未形成与需求高效对接,其服务体系及监管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市场认同度有待提升。

    3、观念之困,拖累了养老机构发展进程。养老问题的解决,除受人口政策、经济发展状况以及法制因素等影响外,养老观念无疑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中国“养儿防老”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家庭是老年人感情和精神的重要支柱,生活的主要场所,它给予老年人的照顾,是其他任何机构所无法代替的。有许多人,包括老年人自己以及他们的子女都存在对养老机构的担心:一是感情难以接受;二是担心社会舆论压力;三是还没有做好购买养老服务的准备;四是对养老机构不了解等等。此外节俭的美德也使一部分老人不愿意花这个“冤枉钱”,甚至宁愿成为“空巢”老人,也不愿主动走出家门,造成新发展的养老公寓空床率高。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已成为老龄工作面临的新难题。

    4、需求之困,两大不足日益显现。一是劳动力供给不足。人口老龄化改变了劳动力供给的年龄结构,使劳动力供给在数量和结构上发生变化。2011年抽样调查显示,全市常住人口中的劳动适龄人口277.4万人,仅增长0.1% ,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下降0.3%。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数量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报酬的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由于人力资源不足,企业不得不雇佣年龄偏大的劳动力补充,难以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年轻劳力的需求;二是老年精神关爱不足。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前提下,老年人精神关爱需求显得普遍而强烈。老年人来自家庭成员的心理支持与精神关爱已今不如昔,一个普遍的现象就是尊老不足,爱幼有余。在保持对老年人的物质赡养的同时,逐渐忽视了对老年人的精神安慰,客观上造成了老年人与社会疏离与边缘化。

    5、功能之困,凸显专业护理三大短缺。从老年群体结构来看,逐步增多的四类人群(失能、高龄、三无、空巢)需要大量的社会照料资源,急需完善多功能护理服务。一是面临家庭护理短缺。多数家庭子女一方面忙于工作没有太多的时间专门照顾老人,另一方面也缺乏专业的保健知识和护理技能,无法为父母提供有针对性的生活护理和保健服务。二是面临机构养老服务设施短缺。养老服务设施分布不匀,城区老年人口密度大,机构和床位数量的扩展较困难,远郊区县交通不方便,造成空床率高。多层次、多元化的老年人护理难以保障。三是面临专业队伍的短缺。集中表现专业性人才队伍比较薄弱,缺乏高层次的精神慰藉以及医疗专业护理,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养老生活的需求。

    六、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为构建幸福株洲提供保障

安老养老是国家、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责任。只有实施发展的、协调的、关怀的、健康的、创新的老龄化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高峰,才能尽量减少人口老龄化给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1、实施发展的老龄化战略。推动“三个加快”,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保”。首先是要加快发展本地经济,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逐步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积极推动城市化发展步伐,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减缓老龄化增长率。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增强保障的强制性、规范性、稳定性。继续遵循以人为本与弱者优先、政府主导与责任分担等基本原则,实现社会保障与劳动就业、收入分配、公共财政、人口政策等的良性互动。三是加快发展老龄产业。推动老龄产业发展,有利于最大限度地满足老龄人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提高老龄人生活和生存质量,让老年群体最大限度地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有利于正确引导老龄人的消费观念与消费行为,促进老龄消费市场的繁荣和发展;有利于推动老龄产业成为本市经济发展新的亮点。

    2、实施协调的老龄化战略。提高“三个重视”,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养”。一要重视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中国老龄化问题蕴含着独有特点,在经济发展人均水平不高前提下,应重视孝道、家庭责任等传统文化,中医保健、养生,政治制度等宣传普及。在应对老龄化的过程中,其公共政策的安排应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协调,必须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统筹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等要素的关系,并促进共同发挥作用。二要重视城乡老龄事业的协调发展。全市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应逐步缩小城乡老龄事业发展的差距,确保老龄事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互和谐、相互统一。三要重视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和产业的协调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业具有人力投资较多、使用资本较少的特点,因而难以有力地刺激投资需求,很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性产业。要真正推动这一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因地制宜制定刺激和鼓励的政策和措施。

    3、实施关怀的老龄化战略。抓好“三个管理”,让老年人真正 “老有所为”。首先是人力资源管理。建立离退休专家信息数据库,开通老专家电话服务热线,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含技师和技术能手)应聘求职牵线搭桥,为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发挥余热营造良好环境,保障老年人参政、议政,继续为社会作贡献的权利,将老年人口的压力转化为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二是老年大学管理。根据老年教育特殊性,树立“管理就是服务,管理就是尊重和关怀”的理念,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多元化需求,创造条件为老年人搭建提升和展示自我的舞台。实践证明, 抓好了老有所教,可以促进“有所学”,增添“有所乐”,改善“有所养”,减少“有所医”,实现“有所为”。三是社会团体管理。社会的和谐,实际上就是社会内部各种群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在国际上,拥有社会组织的多寡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我们应当倡导和鼓励扶持这种合作包容型的新的社会关系,使更广泛的老年人群和团体组织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形成一支强大的服务社会力量。为实施有效的管理,老龄办要发挥其领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关心、支持和参与老龄事业发展,努力形成上下贯通、管理有序的老龄工作体制。

    4、实施健康的老龄化战略。倡导“三个计划”,让老年人真正“老有所乐”。健康老龄化不仅体现为寿命长度,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一是 “居家养老”计划。面对高龄化、空巢化和病残化难题,在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明显准备不足情况下,倡导和发展家庭养老,推动家庭养老和社会化养老两条腿走路,能够有效减轻政府和社会的养老负担,有助于保证社会化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夕阳红”计划。建立“15分钟社区服务生活圈”,让老人就近有偿、低偿、无偿享受日常生活供给,鼓励老年人参与到社会生活中来,投身到社区义工的行列,激发老年人群中的“低龄帮高龄”积极的养老方式,动员和组织社区单位和助老服务自愿者,采取结对形式开展“服务今天,享受明天”的爱心储蓄。三是 “亲情关爱”计划。加强对志愿者队伍建设,研究建立“一对一”(志愿者对特困老人)的结对帮扶,成立“一加一”(政府加社会)的关爱服务队伍,按照就近就便原则,组织村、社区志愿者、文明单位志愿者、青年志愿者、家庭志愿者、医疗卫生、法律志愿者开展对特困老年人的帮扶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培育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志愿服务项目,营造全员参与支持志愿者服务工作的浓厚氛围,把志愿者工作纳入文明单位考核内容之一。

   5、实施创新的老龄化战略。探索四个创新,让老年人真正 “体面养老”。一是养老模式的创新。应积极研究针对老龄化的优惠政策及法律、法规和管理监督办法。推进养老机构运营机制改革与完善,探索多元化、社会化的投资建设和管理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运行管理。二是心理关爱的创新。对避免孤独感问题的研究在指导思想上应改变过去以“治”为主为以“防”为主,在实践方法上改变过去直接做心理疏导为主为间接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环境为主,开辟老年人心理快乐驿站,组织心理关爱网上活动,老年人俱乐部等,开展老年人各项心理健康活动。三是老年产品的创新。重视对老年食品、药品、保健品以及其他生活日用品的研制开发,建立具有株洲特色的老龄产业基地,满足市内外老年人的物质生活需求。四是文化活动的创新。扶持创建文化活动街,建设由街道搭台引领,教育文化单位参与共建,社区志愿者参与管理,社区居民人人共享的“文化活动街”,在活动创新上发挥全市老年文化人才资源优势,支持老龄人才著书立说、培训指导等多种形式的传帮带活动。

   人口老龄化问题是个世界性难题,其中需要应对的挑战复杂而艰巨,实施五大战略来应对老龄化发展带来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挑战还远远不够,在期待服务型政府积极借鉴、科学谋划、努力创新,为全市人民带来更多福音的同时,还需要我们怀有信念、献计献策,积极投身到株洲经济建设中,养老无忧的明天值得期待。

 

注:

⑴[幸福株洲6+1]:即创建国家生态宜居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药品食品安全城市、国家健康城市、国家创业型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努力争取“联合国最佳人居奖”。

⑵[三个优先] :即民生项目预算编制优先安排、增长比例优先考虑、资金拨付优先到位。

⑶[三低]:即投入低、档次低、社会化程度低

株洲市市委驻地

 友情链接:
Copyright 2011-2021 株洲三湘福星园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湖南省株洲市清水乡办事处后院
电话:0731-28338631 13017101850 湘ICP备1901990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