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是否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并引起争论,这说明孝道在面临着新的考验。《孝经·五刑章》云:“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明确规定天下百姓如有不孝行为就会被官府枭首法办。从古至今,将道德层面的事情上升到法律层面来解决,都表明孝道的底线未免太低了。
“孝”是什么?这要从这个汉字说起,杨国荣在《中国思想史》中指出,在古代,“孝”“老”“考”三字相通,并且说卜辞中的“孝”是指“奉先思孝”,即孝道是用来维护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的。“孝”字下面是一个“子”字,《说文》称:“子承老也。”作为儿子,要做到孔子所说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并且以庄重的仪式来追思怀远。《周易》中也有记载表明,祭祀祖先的活动,自远古时代就开始了。
在最原始的卜辞中,“孝”是“交”和“子”的合体字,暗示男女相交,生儿育女,因此,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将生养子嗣列为孝顺的重要标准。
虽然孝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然而也会产生一些令人纠结的问题。比如微子和纣王都是商汤的后人,微子继承了先人的高尚品德,忠孝双全,万古流芳,而纣王是个无道昏君,则落个遗臭万年的下场。这时问题就出来了:纣王的儿子怎样面对孝道问题呢?对于犯了错误的父母,孔子指出:“事父母畿(jī)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出自《论语·里仁》)就是说,对父母的错误只能劝说,劝说不管用,只好将错就错,忍气吞声。明代小说《封神演义》里写过,殷郊被自己的父亲纣王追杀,为了给母亲和兄弟报仇,投奔了西周,他的师父广成子给殷郊三件法宝,让他去剿灭纣王,但是,殷郊受申公豹的蛊惑,负师背誓,反戈一击,又与西周为敌了。最后,姜子牙、燃灯道人及广成子等人将殷郊逼至绝境,燃灯道人用两座山将他夹住,广成子用犁锄将他铲死。死后的殷郊不忘劝谏纣王,可惜纣王困于酒色,置若罔闻。在这个故事里,申公豹蛊惑殷郊利用的就是孝悌思想,殷郊既怕背上忤逆的罪名,又心疼惨死的兄弟殷洪,最终做了纣王悲剧人生的殉葬品。
当然,殷郊的经历只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我国对孝文化十分重视,自殷商时期就用孝文化来教育百姓,在卜辞中,“教”字中就含有“孝”字。《论语·学而》中讲:“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意思是说,在家孝顺父母的人基本上不会去破坏社会秩序。《诗经·大雅·卷阿》中对“有孝有德”的周成王极力赞美,就说明出现西周盛世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孝化民,以德服人。
孝道固然重要,然而,利用孝道来愚弄人,就是倒行逆施的行为了。鲁迅在《二十四孝图》一文中对老莱子娱亲进行了辛辣地讽刺,认为这种肉麻的孝道是“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众所周知,鲁迅对母亲是极其孝顺的,包括母亲爱读张恨水的小说,他都记在心里。张恨水每有新作,鲁迅都及时地给母亲购买寄送。由此看来,孝道不仅是一种文化,还要付诸行动。
株洲三湘福星园老年公寓收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