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这是不少“空巢老人”的真实生活写照。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一项统计显示,城市老年人中感觉幸福和比较幸福的只占56.9%,农村老年人的这个比例仅为33.1%。
居家养老服务券、高龄津贴、百岁以上的老人还将获得政府的额外补贴……各种居家养老政策惠及着越来越多的老年人,老年人物质生活有了障,但精神上的慰藉却依然匮乏。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老人日常生活单调乏味;老人自身的心理问题、家庭关怀的缺失和社区配套设施的不完善是老人乐不起来的主要原因。
看电视、坐公交……不少空巢老人们为了派遣寂寞,都会想办法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一些。今年65岁的高大妈除了外出买菜和遛狗,高大妈大部分时间都窝在家里,很少选择走进社区参与活动。“跟人家不熟,凑什么热闹啊。”儿子刘先生说,自己很少从母亲脸上看到笑容,劝其多跟街坊聊天,她也不情愿,很担心母亲得了自闭症。
而76岁的李阿姨打发寂寞时间按的办法就是坐公交。李阿姨的爱人早在1970年就去世了,30多年来,她一直一个人生活。
年轻时的李文英总是一张公交月票在手,到处东奔西走,“我就像个"活地图",那时候感觉日子可充实了。”如今已经76岁的李文英腿脚不太好,不能走太远的路,楼里的老伙伴有的已经去世,有的身体不好,相互之间联系就少了很多,“寂寞”二字难免找上了自己。李文英有个排解寂寞的办法,就是一个人走到小区门口的公交车站,坐上一趟公交车到终点,然后再坐回来,有时来回需要近3个小时,“这样既可以消磨一上午的时间,也可以看看城市的变化。”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老人主动提出住进养老院,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养老院里有说话的伴儿,有时还会有志愿者带着丰富多彩的节目去养老院慰问,陪老人聊天。而独自在家的枯燥生活只会平添老人的寂寞感。
有关资料表明,老年人中85%的人或多或少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27%的人有明显的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很多老人退休后不愿意主动走出去接触社区,参与活动,导致心理和精神状况出现问题。
专家观点: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韩布新表示,对老年人而言,尤其是空巢老人,经常会出现孤独寂寞的心理状况。韩布新认为,对老人自身来说,当持一定的智力运动,参与一定的集体活动。从家庭的角度来说,老人的子女当多跟老人接触,提高对老人的关注程度。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当尊重老人,多一些人文关怀,比如有社区发放老年服务卡,非要老人到社区来取,无疑这种人文关怀的缺失会让老人感到寒心;其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多提供活动场所,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提高老人社会参与的积极性;有条件的话,还可邀请心理方面的专家为老人提供心理辅导,帮助老人走出心理阴影,让老人真正地快乐起来。